科研动态-亚博im

  • 近日,材料类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if:29.4)在线发表了我校材料与化学学院滕元成、王山林团队题为“superdurable full-life superhydrophobic composite block”的研究论文,第一及唯一通讯作者为王山林副教授,共同第一作者为学校2020级硕士研究生赵智猛(现于国防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西南科技大学为第一成果单位和唯一通讯单位。优异的机械性能一直是材料发展的目标之一,是使用过程中可靠性和稳定性的有力保证。超疏水材料由于机械性能差而失效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提高超疏水材料的机械性能在其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已经从承受一定数量的落砂磨损发展到数十次的砂纸磨损以及数百甚至数千次的taber磨损。然而,在制造更优异机械性能的超疏水材料以在长期使用中保持超疏水性能方面仍然存在重要挑战。学校滕元成、王山林团队设计并制造了一种超耐用的全寿命超疏水复合块材,该材料具有超强机械稳定性,与超低taber磨损。此外,该复合块材独特的结构使其具有高效集水能力,为设计能够承受高温、潮湿、压力、磨损等极端条件的超
  • 近日,我校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宋英泽团队围绕“锂硫电池体系关键材料”形成重要研究成果,研究论文发表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t2等级,if: 16.6)上。2020级博士研究生杨琴为第一作者,特聘教授宋英泽为共同通讯作者,西南科技大学为第一成果单位。锂硫电池由于高理论能量密度而被认为是非常有潜力的下一代储能体系。然而,它在实际应用中面临了多硫化锂穿梭效应、缓慢的硫反应动力学过程、锂枝晶生长等诸多挑战。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我校宋英泽团队制备出一种具有氯桥键的双核铜配合物电催化剂。这种催化剂中的两个铜原子由一对对称的氯桥键相连,间距仅为3.5å,同时与氮原子等形成了稳定的配位环境。通过原位拉曼光谱、comsol仿真、同步辐射x射线三维纳米成像技术、小角中子散射技术表征和理论计算,发现这种双核铜配合物能够突破单核金属中心的活性限制,可以高效地优化硫和锂电化学活性物种的演化反应,从而显著提高了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此研究工作不仅为锂硫电池体系提供了新的电催化剂模型,而且为解析电催化剂的工作机制提供了研究途径,对于未来高性能锂硫电池的实用化发展具有
  • 5月6日下午,学校在办公楼学术报告厅举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本次学习围绕“以高质量教育支撑高质量发展”主题,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荣誉理事长李培根教授作辅导报告。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黄琦主持会议并讲话,全体在校校领导、党委委员、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人、师生代表参加学习。李培根院士以工程教育转型变革为切入点,结合ai对工程教育的影响,从“洞察变化”“问题导向”“思维意识”“教育范式”四个方面进行讲解。报告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世界,数字技术以及ai的发展必然导致教育领域转型变革。智能时代教育转型变革是真正意义上教育范式的改变,工程教育需要实现从传统“知识导向”到“问题导向”的模式转型,进一步回归到人的意义上理解教育本质。整场报告既有深刻理论分析和实践总结,又有大量案例和生动注解,对于从工程教育转型变革的“小切口”,深刻认识以高质量教育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大视角”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启发性。黄琦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
  • 近日,我校新能源与核环境材料研究中心团队(nem group)在“放射性核废水中催化铀分离富集”领域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高起点新刊《susmat》(t2,if=28.4)。我校材料与化学学院青年教师孟旗为论文第一作者,段涛教授为通讯作者,西南科技大学为第一成果单位。实现放射性核素在后处理废水中的分离/富集是保障核技术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铀是核燃料循环过程中的关键核素,也是具有放射性和化学毒性的全球性环境污染物,因此从废水中固定铀物种能达到废水净化和战略性资源回收的双重目标。然而后处理废水的复杂环境限制了废水中的铀回收效果,新能源与核环境材料研究中心团队成员利用光增强铀吸附策略,构建了环境稳定的异质结光催化剂,具有显著的氧化还原活性,使废水中铀去除率超过93%、固定化率超过83%,大大提高了废水中的铀回收效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从乏燃料废水中光增强铀物种再富集提供借鉴。《susmat》是自然科学领域的高起点新刊,以材料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聚焦可持续发展材料领域研究的前沿热点与最新成果,助力建设“绿水青山美丽中国”、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该文的发表意味着
  • 2024-05-06
    日前,由西南科技大学、高分子在线平台、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新材料委员会主办,学校材料与化学学院、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企联高科高分子技术中心、西安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的2024第五届全国功能高分子材料学术研讨会暨2024年中国科技城重大人才活动——第一届动态键驱动高分子材料创新学术论坛在绵阳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台湾海洋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66家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320余人参加会议。学校党委副书记张强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介绍学校基本情况以及在高分子材料方向取得的成绩。他表示,学校充分发挥“区域与产学研联合办学”优势,形成了“五维协同、四链齐驱、三方融合”的高分子材料群及三创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为行业、领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军民两用高分子创新人才。学校主办本次研讨会,搭建交流研讨平台,就是要碰撞思想、凝聚共识,共同探讨新时代功能高分子材料如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与力量。本届研讨会围绕动态键驱动高分子材料为主题,设有大会报告、邀请报告、主题报告以及墙报展讲。大会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蹇
  • 2024-04-18
    4月18日,四川文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侯忠明一行来校访问交流。校长黄琦热情接待侯忠明一行,并在办公楼附楼302会议室举行座谈。四川文理学院副校长苟兴龙,学校副校长陈麟,以及四川文理学院党办校办、科技处、马克思主义学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相关负责人,学校党办校办、党委组织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科技创新与基地建设处、发展规划与改革处、教务处、材料与化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负责人参加座谈会。黄琦对侯忠明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他指出,两校自结对帮扶以来,在研究生导师聘任、项目联合申报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未来希望两校步调一致协同发展,通过瞄准一批大项目、大产业,产出一批高质量、高水平成果,培养一批优秀的“合作使者”,推动两校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共同突破。黄琦要求学校相关部门全力做好与四川文理学院的对接联系,将两校各方面交流合作落实落细,促进双方全方位、多层级、常态化的互联互通,助力四川文理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侯忠明对学校长期以来为四川文理学院发展给予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他表示,两校各层级、多方面的交流往来频繁,有着深厚的人文
  • 2024-04-12
    4月1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铁路工程技术和管理资深专家卢春房受邀来校,在东八演播厅作了题为“中国高速铁路安全性、舒适性的研究与实践”的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校院士工作站首席科学家、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范国滨,学校副校长苏伟洲出席报告会,中国工程院三局工管学部办公室主任聂淑琴、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副处长高金金、绵阳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杨丽琳,以及来自信息工程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800余名师生齐聚一堂,共同聆听学习。会议由苏伟洲主持。卢春房院士是我国高铁二十多年发展历程的核心参与者与见证者。在专题报告中,卢春房院士结合学习实践与科研创新的经验,从中国高铁安全性、舒适性指标体系的建立和保障高速铁路安全性、舒适性的工程管理实践两个方面,展示了我国在高铁技术自主创新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讲述了目前我国高铁未来的奋斗方向。卢春房院士指出,中国高铁的发展不仅体现了科技创新的力量,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中国高铁已成为世界铁路建设的典范,为推动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区域经济
  • 2024-04-08
    近日,我校先进能源团队围绕“钾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形成重要理论成果,以“intrinsic carbon structure modification overcomes the challenge of potassium bond chemistry”为题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会顶级期刊《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t2,if: 32.5)。学校魏锡均特聘副教授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宋英泽特聘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西南科技大学为第一成果单位。实现清洁能源的高效存储和转化是达成国家“双碳”重大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钾离子电池因为原料来源相对广泛,制造成本较低,成为极具发展前景的电化学储能技术。目前,钾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存在反应动力学缓慢,无法长期服役等关键问题,是当今亟需突破的重要电池体系。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宋英泽教授带领先进能源团队在当前研究成果中综述了杂原子掺杂碳材料在设计理念、可控合成、储钾机理和性能优化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深入探讨了当前相关理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并提供了针对高性能储钾的创新性解决策略,为未来的钾离子电池的前沿学术研究和产业化
  • 2024-03-29
    3月2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叶志镇来校交流,在办公楼学术报告厅为材料师生作了题为“促材料科技创新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学术报告。副校长代波主持报告会。报告中,叶院士回顾了自己36年来在半导体光电薄膜领域的主要成果,介绍了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的建设历程,指出创业要以创新来驱动。他以自己的三个公司为例,生动地诠释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又以温州精神、温州新发展模式及成绩展示了一名科学家以材料创业的家国情怀。叶院士还与在座师生分享了自己“一努力、二坚持、三学习、四不要”的体会和“在完善中发现不完善,在不完善中追求完善”的人生感悟,并勉励同学们要运用所学、善于创新、敢于创业。最后,叶院士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和交流,并回答了同学们的疑问。报告中,叶志镇院士结合个人科研历程,分享了36年来带领团队深耕半导体光电薄膜、发光显示、储能电池等新材料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具有高显示度的成果背后的努力,以及培养学生通过项目创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励志故事。“一个人是渺小的,这个时代是伟大的!”叶志镇院士鼓励同学们生逢盛世,要懂得感恩,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创业要以创新来驱动
  • 2024-03-07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3月6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围绕“聚焦区域国家战略 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题,举办2024年第一期思政课教师学术工作坊。学校党委书记杨俊辉出席并讲话。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及部分思政课骨干教师参加。会上,6位思政课教师围绕主题进行了发言。与会人员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巩固和增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注入了新动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相信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不断取得新成果,向“新”而行的中国经济也将为全球经济发展增加新活力、带来新机遇。杨俊辉在听取发言后与思政课骨干教师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点、发展路径等问题畅所欲言,分享研究心得,现场气氛热烈。杨俊辉在总结讲话中强调:第一,作为理论工作者,思政课教师要肩负起历史使命,不断增强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要充分认识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二,要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提出的时代背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
  • 每页 10 记录  总共 176 记录 
  • 页码 1/18
    数据截止至2024年05月
    更新单位:新闻中心
网站地图